2023年9月18日《河南日报》03版
相聚黄河之滨,共话大河文明。这一次来到郑州,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学院院长景海峰与海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一起共赴一场文明交流互鉴的盛会。
“文明交流互鉴是大势所趋,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9月17日,参加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分论坛之一“嵩山论坛”2023年会的景海峰面对记者采访,一上来就开宗明义。
“当今时代,世界各种文明都在共处的现实中最大限度地展现和发挥着自身价值与能量,对话而非对抗,共同发展而非一意孤行,应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他认为,文明对话是相互理解、进行新的文化创造、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
“‘百花齐放’才是春,‘和而不同’方为真。”景海峰已先后参加了5次“嵩山论坛”,在他看来,“嵩山论坛”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平台,秉承着“互相尊重、求同存异、革故鼎新、文明对话”的理念,把国际间各种文明背景的不同文化学者会聚到一起,对话文明,凝聚智慧,阐扬共识。
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和儒学研究,景海峰对本届“嵩山论坛”的主题“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展望天下文明”有着深刻认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为人所熟知。景海峰说,《周易》的思想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基础,它居于“六经”之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对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经典,尤其是儒家‘六经’对中华文明的成型塑造与延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景海峰进一步阐释,这些经典是中华民族先民几千年实践创造的智慧结晶,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作为基础,不断总结和提升日常生活的经验。
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原典是经典中的经典,中西文明原典是中西文明发展的源头活水。在景海峰看来,中华文明的原典,体现的是“人本色彩”,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在自己的生命历程当中去体验、体认和体证。
“儒学经典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死的形态,而是一个活的形态,是与我们的日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景海峰深有感触地说,“随着儒家思想、典籍的传播和不断推演,在不同时代不断地领会与阐发,构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价值,发挥着历久弥新的作用。”